全球首台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诞生记|创事纪

首页    全球首台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诞生记|创事纪
 

 

冠军诞生!

刚刚过去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

当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

大屏幕出现

“总决赛冠军:

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时,

创始人王豫走上了领奖台,

也走进了更多媒体的镁光灯下。

01

 

 

CHUANGSHIJI

 

冠军·荣耀时刻

 

2025年3月29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Q

记者:赢得总决赛什么感受?

王豫:比赛现场打分,战况焦灼时我也很忐忑。现在,很骄傲也很激动。

Q

记者:评委为什么给罗森博特打高分?

王豫:我觉得第一评委们很看重创新性。这是全球唯一的可以做骨盆复位的机器人。第二个认可这个项目的临床价值。这台机器人已经在医院里治病救人了。

在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4个项目的激烈角逐中,拔得头筹,本身成为企业创新力的最好注脚。

这尊沉甸甸的奖杯,见证了一场持续八年的“破壁之战”:全球首台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手术台,让中国在高端医疗机器人领域首次实现“无人区领跑”。

02

 

 

CHUANGSHIJI

 

破局·生死时速

 

2024年5月,积水潭医院

救护车急促的警笛划破宁静的天际,一名50多岁女性因严重车祸被紧急送往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影像学结果显示患者是一例开放性垂直剪切型骨盆骨折,这种骨折类型出血量大,十分危险。同时,患者骨盆的安全区十分狭窄,置钉必须保证一次成功。这个时候,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成为完成这例急诊手术的首选。

(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

有了机器人的辅助,医师们两个小时内迅速完成闭合复位和一期完全固定,术中只有几个不到1cm的切口,成功避免了切开手术的风险,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应用机器人进行急诊抢救手术,完成急诊骨盆骨折复位固定,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人工智能复位规划)

帮助超高龄老人术后一个月借助助行器行走,让患者在最小微创之下快速恢复……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持续创造一个个“史无前例”,截止到2025年3月底,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全国25家医院,完成手术421台。

03

 

 

CHUANGSHIJI

 

突围·医工交响曲

 

2019年,积水潭医院

“我徒手都能做,你的机器人怎么这么‘傻’?”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创伤骨科主任吴新宝的质问让实验室空气凝固。

 

自2017年王豫创办罗森博特公司,和吴新宝合作研发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到2019年已经两年了,研究仍旧时时碰壁。

 

“我们一度做不下去了”,王豫回忆,做科研临床试验时,有的患者体型较胖,肌肉韧带力很大,机械臂力量总是不够,无论如何也掰不动,没法复位。团队陷入沮丧:国外没做出来,是不是说明根本就做不出来?在持续不断的挫折中,团队意识到,力和运动的灵活性存在矛盾,欧美团队的研究多数卡在了这里:复位需要较大的力,又必须具有很高的灵活度。

 

突破源于团队和吴新宝的一次寻常交流。吴新宝讲起一台复杂的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六个身强体壮的大夫同时上台,有人负责拽住患者的腿,有的负责抱着患者胳肢窝,配合主刀医生完成复位。他问大家:“为啥人拽腿就很灵活,你们的铁家伙不能像人一样?”

吴新宝在为患者做手术)

一般的骨科手术,会有牵引床把患者肢体固定住,这是一种刚性牵引。而骨盆复位要求更复杂的位置调整,复位时无法使用牵引床,只能靠医生人手牵拉,灵活配合主刀医生调整力度。

(吴新宝与研发团队工程师们探讨手术机器人问题)

这让团队灵光一现:能不能用一个弹性装置,提供一个大的对抗软组织的力,因为是弹性的,可以在一个方向提供很大负载,同时在别的方向又很灵活。靠着全新的基于弹性牵引的力学辅助系统和更智能的机器人力学控制算法,力的问题解决了 。2021年,世界第一台针对复杂骨盆骨折微创化、智能化、自动化的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在北京诞生。

04

 

 

CHUANGSHIJI

 

基石·中关村密码

 

2025年4月,罗森博特公司

走进罗森博特展厅,几代样机讲述着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的进化史:第一代缠着儿童防撞条,第二代胖墩墩的,在手术室太占空间,第三代已具备有智能规划、实时三维导航的功能……

(现在的罗森博特手术机器人产品全家福)

“没有北京的优势资源、医工交叉生态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就没有这些跨越。”王豫说。

 

在罗森博特长达十余年的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过程中,从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核心算法与机械结构的理论验证到产品样机研发、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以及产品的临床示范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围绕“基础研究 - 临床验证 - 产业转化 - 应用推广”给予了全链条支持,一路助力前行。

 

“北京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也给我们极大的支持,北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骨科机器人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支付端的保障极大增强了投资人的信心。毕竟,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实现销售,是投资回报的关键前提。”王豫说。

 

北京的产业基金成为企业的坚实后盾。去年,罗森博特获得了北京市生物医药大基金和机器人大基金的领投,产业基金的果断投入,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与带动效应,让世界排名第一的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坚定了投资决策。

(医生在做把持针连接,为机器人复位做准备)

在创伤骨科领域,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是全球公认最难的手术操作。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四肢骨折是“筷子断了”,骨盆骨折是“碗碎了”——盆腔中有大量的神经、血管和脏器,切开手术极易带来其他损伤,闭合手术则只有少数顶尖医生能较完美地完成。拥有能够在骨盆做闭合复位手术的机器人,是许多临床医生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照进了现实,不过,在王豫看来,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场硬科技创新的系统胜利。

“未来,我们将积极拥抱AI技术,全力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拓展技术应用的深度,致力于为骨科手术带来一场数智化的变革。”王豫说。

 

总要有人点燃火把,照亮无人走过的路,王豫和团队举起的火把,不仅照亮了骨科手术室,也照亮了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创新的赛道。

 
 

 

 

2025年4月22日 10:22
浏览量:0
收藏